sub newsletter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隨著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營銷”的興起,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不斷嘗試做公眾號、微博、社群營銷,做“參與感”,做“粉絲經(jīng)濟”,但是大部分卻陷入了泥潭——投入巨大,收效甚微。

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絕大部分人把公眾號、社群當營銷方式,而不是當產品。

比如之前遇到一個做健康食品的公司,公眾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、人力,仍然每篇文章只有幾百閱讀(公眾號有數(shù)萬粉絲)。

翻開這個公眾號,發(fā)現(xiàn)今天推送一個“健康生活的8個技巧”,明天推送一個“最新促銷,全線降價”,后天又會推送一個“分享優(yōu)惠,贏豪華禮包”。

內容雜亂無章、沒有風格、缺乏持續(xù)性、過分追求短期廣告——幾乎具備了一個糟糕企業(yè)公眾號的全部特點。

“沒辦法啊,這是我們老板要求的,公司嘗試互聯(lián)網(wǎng)營銷,做公眾號,肯定要轉化率啊?!?/p>

他們之所以這么做,是因為公眾號本身就是企業(yè)運營部門、市場部門負責的,他們的使命就是給銷售部門帶去流量、拉來客戶。

而這是整個商業(yè)社會的經(jīng)典商業(yè)邏輯——銷售部門創(chuàng)造價值,其他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給銷售帶流量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他們的假設是:企業(yè)通過銷售產品來服務客戶,從而賺取利潤。而其他的方式,都是為了給銷售拉客戶。

過去,這種拉顧客的方式可能是電視廣告、終端渠道……(天上打廣告,地上鋪渠道)

現(xiàn)在,這種拉顧客方式增加了微信、微博、社群營銷、粉絲經(jīng)濟。

看似增加了時髦的詞匯,但是實際上仍然在走老路,沒有任何變化——只不過是增加了引流方式而已,商業(yè)模式并沒有變化,對商業(yè)的假設也沒有變化。

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,從而帶來收益”——這樣的道理是永遠不會錯的。

但是錯的就是——很多企業(yè)把“產品銷售”當作“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”唯一方式。

“我是賣健康食品的,除了賣產品,難道還有其他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的方式?”

的確,在過去的假設下,創(chuàng)造價值的唯一方式就是賣產品,然后其他市場部門、運營部門為賣產品而服務: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但如果你轉化視角,把自己定義成“讓中國人更健康公司”,而不是“健康食品公司”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所有過去被你當做引流手段的活動,都是公司的產品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“我要實現(xiàn)的顧客價值是‘讓中國人更健康’,為了讓中國人更健康,我旗下研發(fā)了5款產品:公眾號、社群、健康食品、終端渠道、公關活動?!?/p>

“我發(fā)公眾號內容,傳播健康知識、調養(yǎng)技巧,呼吁健康的生活方式,可以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。”

“我組建健康社群,發(fā)起‘每天早上8點,10次深呼吸’活動,也可以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?!?/p>

“同樣,我讓更多的人在這個過程中食用我們的健康食品,也可以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?!?/p>

“甚至,我銷售渠道,也是一個健康產品,導購員建議健康的生活方式,也是可以為客戶創(chuàng)造價值?!?/p>

總之,你的公眾號、社群等,不是營銷方式,而是你的產品。

在這種方式之下,運營你的公眾號、社群的部門,不像是“市場部門”,同樣也是“產品部門”。

而真正做的優(yōu)秀的公眾號、社群等,無不是把它當做產品來做,而不是當做引流方式。

比如十點讀書、深夜發(fā)嗤等公眾號,像一個“產品”一樣,有清晰的定位(比如“幫你讀過睡前的無聊時光”),有對用戶的高度關注,有對垃圾內容的0容忍,有經(jīng)常性的產品改良和迭代……

這時候有人問:企業(yè)總是要賺錢的,把公眾號當產品做,引流效果會變差,最終會導致不賺錢啊。

當然不是,實際上,如果一個是“多維產品”,那么任意兩個產品都可以引流,任意一個產品都可以獲取利潤。

一個優(yōu)秀的社群,可以給健康食品銷售引流;同樣,大量的食品銷售,也可以給社群引流。

如果你有5個維度的產品(比如公眾號、社群、健康食品、公關活動、渠道),任意兩者之間可以引流,那么就有20種引流方式。(高中排列組合不是學了嘛)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現(xiàn)在的商業(yè)模式逐漸模糊了“產品”和“營銷”的邊界——你很難說清楚哪個是營銷方式,哪個是產品。

實際上,這種企業(yè)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看成產品——只不過有的是主要起引流和吸引客戶作用,有的起到賺取利潤的作用。

而每個行為的角色,其實是可以轉化定義的——你可以把社群看成免費的引流產品,靠健康食品銷售賺錢

同樣,你也可以成本價大量銷售健康食品,然后靠拉攏來的社群賺錢(也就是經(jīng)常有人說的“爆品模式”)。

在這種模式之下,每個人都是產品經(jīng)理。運營企業(yè)公眾號的,是企業(yè)公眾號的產品經(jīng)理,而不是“市場部”。運營社群的,是社群產品經(jīng)理,而不是“運營部門”。

現(xiàn)在很多收獲大量粉絲并且運作靈活的企業(yè),就是這樣做的。

比如小米,很難說什么是小米的產品,什么是小米的營銷,因為所有的都是產品(為米粉服務)。

因為小米并不是這樣的(傳統(tǒng)手機廠商做法):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而更像是這樣的(即使可能沒有明確提出來):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PS. 所以在多維模式之下,任何一個產品都可以不賺錢(比如手機),只要有產品是賺錢的就行。

有人說:“小米產品一般,就是非常擅長營銷!”

我覺得是不對的,因為所有的活動都是產品,都可以為米粉創(chuàng)造價值。誰說“內容”、“社群”、“發(fā)布會”不是產品?

能夠為顧客創(chuàng)造價值的,都是產品,而發(fā)布會、社群等都為米粉創(chuàng)造了價值,帶來了愉悅感,為什么不能說是產品,而說是營銷推廣?

(是否是產品并不取決于“是否收費”,否則騰訊軟件基本都是免費,難道騰訊沒有產品?)

所以這句話應該改成:“小米的收費產品比我強不了多少(比如手機硬件),但是免費產品比我強很多。(比如社群、發(fā)布會)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如果你按照“顧客需求”而不是“產品屬性”來定義你的企業(yè),把更多的行動看成“產品”,共同服務于某個需求,就會逐步減少互聯(lián)網(wǎng)轉型的尷尬境地。

比如靜心口服液,做更年調養(yǎng),傳統(tǒng)上可能這樣定義自己的業(yè)務: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社群、廣告、公眾號內容、渠道等都是為了銷售靜心口服液服務,而只有“靜心口服液”一個產品是在真正為顧客需求服務的。

但是如果把自己定義成“幫女人更好度過更年期公司”,而不是“保健品口服液公司”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:真正可用于服務顧客需求的,并不只是銷售的保健品。

銷售的靜心口服液可以幫助女人度過更年期,那么我運營一個大媽社群,讓她們互相交流和參加活動,身心愉悅,也相當于幫助她們更好度過更年期啊,也是在服務于顧客需求啊。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同樣,銷售渠道的導購、公眾號內容,全部都可以服務于顧客需求。

這些都是產品,只不過有的是免費產品,有的是盈利產品。

甚至,都可能不靠口服液賺錢,而靠口服液引流來的社群賺錢呢。(比如Costco超市,就是產品低利潤,靠會員服務賺錢。)

然后,一個構建完整的多維產品公司,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漏斗型的產品矩陣,從免費、大量的消費者一層層過濾到最高凈值消費者,并且每一層都有不同的產品角色,每一層都是共同服務于一個消費者需求。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(甚至大眾公關活動也可以加到最上一層,因為你輸出的公關新聞也可以是產品,只不過用戶是普羅大眾。)

那么如何構建這樣的產品矩陣,如何讓你的市場部人員、運營人員都變成產品經(jīng)理呢?

1、用顧客需求定義你的公司

無可置疑的是:任何一個企業(yè)之所以能存在,是因為社會需要它。而任何一個企業(yè)能夠做的優(yōu)秀,是因為它比其他企業(yè)有效效率地滿足社會需求。

但是在過去,我們認為銷售的具體產品(比如口服液)是用來滿足顧客需求的,而其他的一切方式都是為了保證該產品的銷售——市場部門、公關部門、運營部門并不是為了滿足顧客需求,而是為了增加銷量。

總之,我們用銷售產品的品類,而不是“顧客需求”,來定義我們的公司。 所以我們一切的營銷活動都要找噱頭、搞轟動,目的是為了帶來關注(不管有沒有滿足顧客需求)。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但是從來沒有一本營銷專業(yè)教材提到過:營銷就想辦法是把產品賣出去。

(PS.當然把產品賣出去很重要。)

而它們寫的是:市場營銷(Marketing)是比你的競爭對手更有效率地滿足目標市場的顧客需求。

或者簡潔版的:市場營銷有盈利地滿足顧客需求。(Satisfyyour customer in a profitable way.)

小米之所以存在,不是因為手機好,而是因為它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了這一波米粉的需求——無論是通過手機產品,還是通過有參與感的活動,還是通過社群。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所以,你需要回答這個問題:

我的企業(yè)為什么存在?

這個社會為什么需要我?

或者,如果我解決了什么問題,世界會更好一點?

舉個例子:李叫獸為什么存在?

首先,很多咨詢公司把自己定義成“咨詢公司”,主業(yè)是咨詢,其他是引流: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而李叫獸想做一個“營銷科學化公司”,我想“讓更多的營銷更加科學化,而不是依賴拍腦袋。”

而李叫獸做的公眾號、咨詢、培訓等,都是為了這個需求而設計的產品。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所以,商用電腦公司可能不是商用電腦公司,而是“讓白領工作更有效率公司”。公眾號產出的內容可能是如何讓人更有效率工作,社群發(fā)起的運動可能是“今天提升效率5分鐘運動”。

馬韁公司可能也不是馬韁公司,而是“馬車方向控制公司”。公眾號產出的內容可能是“優(yōu)雅駕駛馬車的技巧”,社群發(fā)起的運動可能是“控制方向大賽”。

總之,你需要先回答清楚這個問題:社會為什么需要我?我想用所有的產品(社群、公眾號、微博、硬件、軟件),共同解決什么需求?

2、為你的產品布局不同角色

為了滿足顧客需求,并且招來更多顧客,你可能需要不同產品扮演不同角色,既有引流、低價、高頻的產品,又有利潤產品。

比如有個客戶是聯(lián)想想幫幫,主要業(yè)務是上門修電腦、修手機。

熟悉O2O的人都知道這業(yè)務雖然利潤可以,但是太低頻,而低頻的消費者往往會面臨推廣問題——即使這一輪砸錢推廣,等到了下次,消費者早就把你忘了。

不像微信,每天用,慢慢可以形成習慣。

那么怎么辦呢?這就需要開發(fā)更加高頻、低門檻的產品,從而形成一個“漏斗”型的產品矩陣。

比如免費的公眾號內容(也能最低成本解決技術問題)、免費或者低價的社群等,都相當于補充了原有產品頻次不夠、門檻太高的問題。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而當你擁有了從高頻低價到低頻高價等一系列產品(對,這些公眾號、社群等各種方式都是產品)的時候,就能更加靈活地進行商業(yè)運作——比如做廣告時引流到任何一個產品中。

比如你是賣兒童智能水杯的,準備在幼兒園門口貼海報推廣。這個時候直接賣杯子可能非常困難,因為行動的門檻太高——很少有人會因為掃一眼海報,就買一個動輒幾百元未知品牌的未知產品(不知道智能水杯是什么)。

但是如果你有更加低門檻的產品(比如你的公眾號、社群、某種服務甚至某個兒童XX大賽活動),就可以先通過海報廣告引流到社群(比如發(fā)起一個運動),然后在社群內進行進一步教育,才能有轉化率。

3、用“迭代精神”去迭代改進你的產品

既然我們都知道“公眾號”“社群”等本質上不是營銷引流方式,而是產品,就要像真正的產品一樣對待它們。

比如360的手機助手是一個產品(APP),它每周都會迭代一次,它會洞察消費者需求,想辦法解決各種痛點并且不斷改進。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總之,“迭代精神”就是“這次不是最好的,但是總比上次更好一點。”

同樣,你的所有“產品”也需要不斷迭代,周期性地比上次更好一點。

比如李叫獸團隊的員工,都是“產品經(jīng)理”。

研究會的助教是“李叫獸研究會”產品經(jīng)理,需要每周跟我開一次會,改進3個用戶痛點,并且落實上周的改進情況。

甚至,如果你的公司有個人就是專門負責倒咖啡的,那么也是“讓大家更享受咖啡項目”的產品經(jīng)理。TA也需要每周或者每月迭代一次自己的工作,比上個版本,更加讓人樂意喝咖啡。

4、在整個過程中賺取利潤

在過去,如果你問“我的錢從哪里來”這個問題,可能會被人笑話——“廢話,銷售收入減去成本不就是錢嗎?”

如果你是保健品公司,你會天然覺得保健品銷售部門幫你賺錢,而其他所有的市場、運營、公關部門都是“花錢”的部門。

而實際上,你需要在整個產品矩陣中發(fā)現(xiàn)贏利點,而不僅僅假設——銷售保健品就是唯一的賺錢方式。

比如社群難道不能賺錢?(否則秋葉怎么賺錢)

比如內容難道不能賺錢?(否則羅輯思維怎么賺錢)

總之,你的產品線很多,只要有一個地方能賺錢就行。

這一篇文章,沒有講任何具體的方法,僅僅講了一個視角轉化。

“如果想互聯(lián)網(wǎng)化,請更多地把你的公眾號、社群等當做產品,而不是單純的廣告工具?!?/p>

這是因為根據(jù)我實際接觸的大量公司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真正欠缺的,并不是某個寫公眾號標題的方法,而是“一個新的視角”。

其實對于很多問題,只要換一個視角,自然會有更好地解決方案。 心理學上有著名的蠟燭實驗:

轉化視角: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

 

你需要用這些工具,在5分鐘內,想到辦法把燃燒的蠟燭釘在墻上,并且不讓蠟燭滴到桌面。

很多人沒有做出來。

但是如果你轉化視角,把放釘子的盒子當做道具的一部分,而不僅僅是個容器,自然就會想到辦法:

用釘子把盒子釘在墻上,然后把蠟燭放盒子里就完了。

所以,轉化視角,往往會解決意想不到的問題。

很多公司,用著最新的技術、最好學校畢業(yè)的員工、最佳的投資和最頂尖的代理公司,但是仍然延續(xù)著過去的運營思路——產品部搞產品,市場部拉需求,銷售部賣貨品。

他們陷入困境,并不在于資源,而在于看待這些資源的視角和運作這些資源的方式。(比如,表面上看,清政府的北洋艦隊擁有跟日本艦隊一樣的新式武器,但是實際上其落后的組織方式、軍隊訓練方式和看待戰(zhàn)爭的視角,都落后了很多年。)

而當你切換視角,把很多新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營銷方式(比如公眾號、社群等)看做是產品,而不僅僅是廣告引流工具,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。因為視角的轉化,幫你搞清楚了現(xiàn)在面臨的問題是什么。

就像愛因斯坦說的:

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,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么。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么,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。

作者:李靖

微信公眾號“李叫獸”(ID:Professor-Li)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推薦閱讀:

品牌有哪些基本款性格

把社群建在腦海,而不是微信

為什么你有10年文案經(jīng)驗,但成不了專家?

一張圖教你發(fā)現(xiàn)用戶的痛點

場景營銷:互聯(lián)網(wǎng)化不是搞個APP

當我反對自嗨文案的時候,我在反對什么?

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Stella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m.bcouya.cn/blog/archives/18039

China-PRNewsire-300-300